2025年6月下旬,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“智汇水产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连云港市渔业一线,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、成效显著的科技助农实践活动。团队以专业知识为基石,以科技服务为纽带,积极联动政府、企业与学校三方力量,为助力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、赋能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智慧与力量。
夯实根基:理论学习筑牢专业底盘
实践伊始,团队便着力提升专业素养。6月20日,以水产养殖学、海洋科学等专业学生为班底的团队成员在海洋南楼203教室聆听了葛红星副教授主讲的《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与防控》专题讲座。葛老师系统剖析了水产动物疾病的多元成因(微生物、物理、化学、营养、生理及遗传因素),结合高清图片与典型案例传授了疾病初步诊断技巧(体色、粘液、鳍条、行为观察),并深入阐述了“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”的防控策略,重点介绍了水质监测、免疫增强、科学用药等核心技术。这场互动性强、内容扎实的讲座,为后续的实地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深入一线:探访基地洞察产业脉动
理论结合实践,方能知行合一。团队奔赴连云港市多个代表性渔业基地进行沉浸式学习与调研。
连岛渔村捕捞基地(6月21日): 团队深入学习渔业发展相关政策,通过采集水质样本、浮游生物样本及走访渔民、海鲜餐饮从业者,团队从鱼类资源量回升、水质改善、渔民和餐饮从业者政策支持度等方面科学评估了禁渔养海政策成效,并形成调研报告,为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。
连云港海洋与渔业发展促进中心赣榆基地(6月25日): 团队聚焦现代渔业创新。中心工作人员系统介绍了鲈鱼、中国对虾等常规品种的养殖进展,并重点展示了“海上牧场”——养殖工船的创新模式。这种移动式养殖平台可跨海域、跨季节养殖三文鱼、绿鳍马面鲀等经济鱼类,极大拓展了渔业生产空间,令团队成员们眼界大开。
连云港海洋源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良种繁育场(6月26日): 团队深入水产种业“源头”。在繁育车间,成员们观察了黑鲷、绿鳍马面鲀、牙鲆、半滑舌鳎等各阶段鱼苗,技术人员详细讲解了从亲鱼选育、人工授精、孵化培育到饲料营养管理的全链条核心技术。企业负责人强调了良种选育的严苛标准和种苗推广后的技术服务,凸显了“种业芯片”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。
永辰水产科技(盐城)苗种繁育基地(6月27-28日): 团队开展了专项实习实践。成员们深度参与了南美白对虾、小龙虾、加州鲈的育苗日常管理(如投喂、环境调控),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应急处理经验,熟悉了水质监测、虾苗打包、基地生产流程等全环节操作。
灌云县渔业养殖基地(6月29日):团队着眼于智慧养殖相关设备。团队成员在渔业机械店近距离接触了增氧机、智能投饵机、便携式水质监测仪等现代化装备,深刻理解了科技赋能降本增效的作用。在大型鱼塘及育苗基地,成员们学习了高密度养殖技术、精准投喂管理、循环水系统应用以及市场销售策略,对现代养殖场的科学管理和盈利模式有了更直观认识。
连云港锦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、连云港水产交易中心(6月30日):团队深入调研当地渔业发展现状,在连云港锦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,企业负责人带领实践队员参观企业养殖基地。团队调研发现南美白对虾与四大家鱼(青鱼、草鱼、鲢鱼、鳙鱼)及鲤鱼构成主要养殖品种。在标准化养殖环节,工人通过药剂精准投放与设备即时清洗,构建起完善的水质维护体系;大小鱼塘“育养分离、循环流转”的创新模式,使亩产稳定保持在3000斤左右。交易市场中,渔民昼夜作业的辛勤场景与淡水鱼价格上扬形成鲜明对比,而南美白对虾则因市场波动明显,养殖户普遍反映“无病害即保本”,青鱼、草鱼等淡水鱼则凭借价格优势可能成为下半年行情增长点。
东辛农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(7月1日):团队实地调研现代化养殖全流程。在核心养殖水域,农场通过“前一晚暂养净化”的科学流程,有效解决运输中“吐料”问题,保障鱼品鲜度;高密度南美白对虾养殖车间依托环境智能控制系统,实现精准化养殖管理。甲鱼养殖专区内,环境调控技术使幼鳖成活率稳定在85%,但病毒性病害仍是产业发展瓶颈。实践过程中,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体验传统撒网捕捞,切身感受渔业生产的艰辛与乐趣。专题采访环节,负责人围绕农场运营模式、技术创新方向及行业痛点展开分享,深度解析现代渔业发展路径,为团队呈现水产养殖产业的立体图景。
科技赋能:数据支撑精准把脉献策
团队不仅“看”和“学”,更运用专业知识开展调查研究,提供精准服务。每到一个基地,团队成员均采取水质样本带回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,并运用分光光度法等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分析。发现部分基地水样存在总氮、氨氮超标及蓝藻异常增殖等问题,精准溯源了农业面源污染、养殖残饵分解、生活污水等成因,为“污染溯源-精准治理”提供了科学依据。在海洋源公司繁育基地,团队成员还参与了种质评估工作,深化了对良种选育重要性的认识。
本次“智汇水产”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,是一次从“知”到“行”的深度跨越,更是政府、企业、学校三方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引导与平台支持,企业开放基地、分享技术与经验、转化成果,学校则输送专业人才、开展科研攻关、培养实践能力。三方优势互补,共同为水产养殖业的绿色、高效、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总结座谈会(7月2日):团队负责人对成果进行总结。实践期间,团队先后走访连云港海洋源水产开发有限公司、江苏省东辛农场水产养殖基地、连云港锦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,覆盖鱼苗繁育、智能养殖、产业园区等渔业全产业链领域。通过实地调研、座谈交流等形式,团队深入了解渔业全产业链运营模式,切身感受科研机构与企业在技术创新、生态保护及产业升级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,深刻体会到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与广阔前景。
团队成员陈同学表示:“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,同学们将汗水挥洒在鱼塘边、实验室、渔港中,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,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。”刘同学则表示:“同学们的专业能力在本次实践中得到了淬炼,大家也更深刻理解了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’的意义。”
未来,学院将继续深化政校企合作,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乡村转化,为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,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留下鲜亮的“海洋蓝”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