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苔花课堂到迷你法庭:武汉学院“苔米”志愿服务队四堂特色课映亮乡村暑假
通讯员:杜雨薇
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……”盛夏蝉鸣里,襄阳市老河口市薛集中心小学的教室传出清亮歌声。这个暑假,武汉学院法学院“苔米”志愿服务队带着热忱与专业扎根乡村,打造“苔花道法课课—中国结手工课课—迷你法庭普法课—排球实践课”四堂特色课程,既为乡村孩子的成长添彩,也让青年学子在教学中践行担当,用知识与温暖点亮乡村暑假时光。
苔花道法课:以心为壤,唤醒自信力量
苔花道法课以“每朵苔花都在绽放”为主题,结合建队初心,凝聚着志愿者对“乡村孩子心理健康”的关注与思考。队员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内向、不自信的情况,便以“苔花”为意象,结合法学中“平等”“尊重”的理念,开展心理健康教育。志愿者利用影片《小小的我》为孩子们讲解“苔花无阳光仍绽放”的道理,再讲述残疾运动员突破困境的故事,引导孩子接纳自我、尊重差异。从画“人”字诠释互助精神,到教手语“我很高兴认识你”传递善意,志愿者用细腻的引导,让孩子学会表达爱与温暖。这堂课不仅帮孩子建立自信、培养同理心,更让志愿者明白: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心灵的陪伴。作为青年志愿者,他们的责任不仅是“教书”,更要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“温暖伙伴”。
中国结手工课:红绳绕指,传承千年文脉
手工课上的中国结教学,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普及,更是志愿者对“文化传承”责任的践行。队员们提前查阅中国结的历史渊源与编织技法,将“吉祥结”“平安结”的寓意融入教学,用“小老鼠钻洞”的童趣比喻讲解“绕、穿、拉”的步骤。面对孩子“绳子总打结”的难题,志愿者耐心手把手指导,从理线到成型,每一个动作都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。当孩子们举起自己编织的中国结,红绳在阳光下泛光时,志愿者顺势讲述传统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——这堂手工课,不仅让孩子感受千年文脉的魅力,更让志愿者深刻体会到“文化传承者”的角色意义:作为新时代大学生,他们有责任将优秀传统文化带出课堂、带进乡村,让文化自信在孩子心中萌芽。
迷你法庭普法课:法润童心,筑牢安全防线
“现在开庭!”随着志愿者一声孩子,教室变身为“迷你法庭”,作为法学院志愿者,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,将晦涩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“沉浸式课堂”。志愿者结合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相关内容,以“玩具争抢”“陌生人给糖”等贴近生活的案例为“案卷”,引导孩子思考“被欺负该找谁帮忙”“遇到危险如何求助”。从解读法律条文到设计模拟法庭流程,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法学生的专业思考——他们既希望通过互动,让孩子树立“知法、懂法、用法”的意识,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;也借这堂特殊的普法课,践行法学专业“以法育人、以法惠民”的初心,让专业知识在乡村教育中落地生根。
排球实践课:运动逐梦,锤炼坚韧品质
为让乡村孩子在运动中感受快乐、强健体魄,志愿者创新引入“目标激励”理念,为排球课制定了充满趣味的KPI:连续颠球达到30个,可以兑换一份精心准备的小礼物——有印着卡通图案的笔记本,也有色彩鲜艳的文具套装。夏日的操场热浪滚滚,阳光晒得孩子们额头沁出汗珠,但没人因此退缩。志愿者先示范垫球动作,用“托着小鸽子”的比喻纠正姿势,再一对一指导:“胳膊再伸直些,手腕轻轻发力。”孩子们为了达成目标,有的顶着烈日反复练习,汗水浸湿了衣衫也不停歇;有的互相加油打气,看到同伴颠球失败,便跑过去分享技巧。当第一个孩子成功颠够30个,蹦跳着兑换礼物时,其他孩子的热情更被点燃,操场上传满了“我再试一次”“还差几个就到了”的雀跃声。
苔米志愿服务队的特色课程,既是乡村孩子的“成长课堂”,也是志愿者的“实践课堂”。法学生用专业知识播撒法治种子,大学生用多元能力传递文化与温暖,他们以微小却坚定的行动,诠释着“把所学献给社会,把热爱带给孩子”的青年担当,也让乡村教育的土壤里,生长出更多希望与可能。